就在今年(2020年)年初發布的新聞,可能會讓大家心裡揪了一下。根據健保署的統計,國人一年的安眠藥消耗量,又創下新高!在台灣,過去一年總計用掉了9.2億顆安眠藥!若以2019年全台兩千零六十萬成年人口來估算,每一個人平均可以分到45顆安眠藥,就算每晚使用,也足夠連續使用一個半月了!安眠藥使用量的增加,當然與失眠人口的成長成正比。失眠好像已經成為現代文明的標記物,不論是來自課業、工作、家庭或是身體健康的壓力,都可能導致失眠的發生。最近這一波的疫情,想必讓很多人晚上更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安眠藥的使用數據,如果繼續分析下去,更是驚人!從健保署所發布的資料顯示,超過四百萬人曾使用安眠藥物,其中更有六成的人使用超過一年,加總起來超過十分之一的成年人口。意思是,只要問十個身邊的親友,就會有一位是長年使用安眠藥的人,其中更不乏“不可一日無此君”者。姑不論到底要不要使用安眠藥,對已經在使用,或是有使用習慣的人來說,使用安眠藥到底安不安全?長期使用副作用嚴重嗎?會不會上癮?戒不戒得掉?這些問題其實更值得一個一個詳細討論。
先從安眠藥說起吧!其實,光“安眠藥”這個名稱,就可以大作文章了。藥理學上雖然有鎮靜安眠藥這個分類,但一方面它包含了許多作用機轉不同的藥物,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常用來緩解失眠症狀的藥物並不歸屬這個範疇。所以,當我們自認為是安眠藥使用者,或是一直以為自己只是睡前吃個助眠藥或是放鬆抗焦慮的藥物,最好認真諮詢一下醫師或是藥師,了解吞進去的到底是什麼成份的藥物。
如果是藥理學上歸類的安眠藥,其實還分成好幾個世代。傳統像是氯仿、溴仿或是巴比妥鹽類成分的藥物,也歸屬於安眠藥,但是因為副作用大,容易成癮,甚至不小心過量就有致命風險,現在臨床上已經不再使用了。不過留下來針對安眠藥的負面形象,倒是一直如影隨形。現在普遍使用的安眠藥,大多屬於作用在苯二氮平受體的化合物,藉著這個作用,啟動中樞神經一連串的連鎖反應,達到鎮靜安眠的效果。可以把它想像成車子行進中駕駛踩煞車的動作,並非駕駛的腳真正把車子停下來,而是靠一連串齒輪軸承達成把車子停下來的結果。我們就用這樣的角度來想像,或許比較可以理解上面幾個問題。首先,來談談安眠藥的安全性。所有的藥物都一樣,有使用者“想要”的作用,也會有使用者“不想要”的作用;前者叫做藥效,後者就是副作用。我們都希望藥效奇佳而副作用極少,不過往往事與願違。就安眠藥而言,即便睡眠醫學以及藥物研發進步神速,目前還是沒有理想的安眠藥。除了睡眠,苯二氮平受體類的藥物還有抗焦慮,肌肉放鬆,減損認知功能等效果,就像踩下煞車一定會磨損煞車來令片一樣,差別只在用得越不適當,用得越頻繁,耗損就越大。
什麼叫做用得不適當?就算不會開車也知道,高速行駛下猛踩煞車是非常危險的事,減少車子壽命不說,當下更容易失控打滑;可是很多人卻常這樣使用安眠藥,往往忙到最後一刻鐘才甘願去睡覺,然後希望吞一把藥就速速入睡。這樣不但要拉高劑量才有效果,也容易出現服藥後夢遊等異常現象。更有人怕睡不著提早吃安眠藥,吃了又繼續做事或思慮不斷,簡直是油門跟煞車一起踩下去,將來怎樣保養身體都效果有限。適當地安眠藥使用,一定要善用“引擎煞車”,先降速再踩煞車。睡前給一段時間放慢腳步放鬆身心,有時速度慢下來就自自然然熄火進入休眠狀態了。
至於過量使用,相信使用過安眠藥的人或多或少都體驗過,有時明明就使用到醫師開立的劑量,還是很難入睡或是半夜醒來無法持續,此時“再吃個半顆一顆”的想法油然而生。可是若加量成習慣,就像煞車會越踩越鬆一般,很快就減低系統的靈敏程度。其實安眠藥的效果絕對會受睡眠習慣與睡前行為的影響,即便有一兩個晚上被外在因素攪擾,只要謹守睡前放慢放鬆的原則,第二個晚上還是可以回復原來的處方劑量,不至於一加量就無法減量。
而大多數安眠藥雖然有成癮性,也因此被歸類於第三或第四級的管制藥品,但並不見得完全是生理上的成癮,心理行為上的成癮也佔有重要的地位。有些失眠的朋友心想備有安眠藥就「萬無一失」,所以從未好好地建立自己的好眠習慣,這個「萬無一失」就會變成缺一不可。不用等到沒有吃安眠藥出現生理性的“反彈失眠”,光想到減藥甚至停藥就整天焦慮,到晚上當然更難入睡。
安眠藥要如何使用?做到以下四點,至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一)知己知彼:最起碼要了解自己使用安眠藥的藥名、作用、副作用以及醫師處方的原因。安眠藥還是可以依照藥效延續時間以及發生作用時間來做個粗略的區分。藥效持續時間較短的安眠藥,就算不斷增加劑量,也不大能維持或延長睡眠時間;同理,發生作用時間較長的安眠藥,就不應該期待一服藥就昏睡的神奇效果,而應該配合其他方式讓安眠藥在最小的劑量上發揮最大的療效。而副作用與醫師處方的期待療效,更是治療期間必須清楚了解與溝通的。
(二)相輔相成:安眠藥絕非最好,也並非唯一助眠工具,許多研究顯示,配合失眠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減少與減短安眠藥的使用期間。最起碼,做到一些標準動作:定時就寢,定時起床,規律的睡眠習慣,緩降的睡前活動,以及舒適合宜的睡眠環境,可以讓安眠藥的效果不至於打折扣。避免掉會干擾睡眠的物質,像是睡前飲用咖啡、茶、酒精以及抽煙等,都是重要的睡眠保健原則。
(三)見好就收:使用安眠藥絕非“此藥綿綿無絕期”,事實上,很多人並非睡不著才用藥,而是怕睡不著而不敢停藥。失眠縱使是一個慢性的疾病,但它的病程起起伏伏,好眠時減藥或停藥,並不會影響藥物治療效果,反而減少對安眠藥的耐受性,也避免成癮依賴。開始用藥就要有停藥的心理預備,越堅信自己可以“自癒”,越能控制對安眠藥的渴求程度。
(四)需要才用:雖然多數藥物“應該依照醫師指示服用”,但是安眠藥則有一套具有實證支持的“需要時使用”指引。這部分需要跟處方藥物的醫師密切配合,通常我們可以依照個別的生活習慣選定“不用藥日”及制定“用藥時機”。國外的研究顯示,需要時使用的方式,最少可以減少安眠藥的使用量到一半以上。最後,更重要也更需要思考的是:只有安眠藥能解決失眠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甚至,歐美國家對失眠的治療,特別是慢性失眠,第一線並非安眠藥物,而是行為心理的介入。對很多長年睡不好的人可能很難相信,單純改個習慣轉個念頭,失眠就會消失嗎?不過越來越多的證據的確是這樣說的,只是,信不信由你!想要不碰安眠藥又能好好睡個覺,不是不可能的事,但是需要堅持正確信念以及適當專業協助。良好的睡眠,是需要經營維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