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藥食得多會依賴?解構安眠藥副作用、種類和購買方法

在台灣,失眠問題嚴峻,據台灣中文大學的調查顯示,每10人中就有6.8人面臨失眠困擾,而即便努力訓練,仍有40%的人每晚無法擁有足夠的6小時睡眠,深受睡眠不足之苦。為了追求一夜好眠,許多人轉向服用安眠藥,但這是否必定伴隨風險?是否每個人都適合使用?實際上,你真的需要安眠藥嗎?

安眠藥的類型、原理及作用

大多數安眠藥都被歸類為「鎮靜催眠劑」,用於幫助入睡或保持睡眠。然而,安眠藥僅能緩解失眠症狀,並不能消除引起失眠的潛在因素。換言之,藥物只是治標的短期方案,長遠而言,找出病因並對症下藥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以下是台灣常見的安眠藥類型:

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BZDs)和Z-drugs: 主要通過影響腦內γ-氨基丁酸(GABA)受體發揮作用。所有苯二氮平類藥物都潛在成癮性,可能導致記憶和注意力問題,建議使用最短且不超過四週的療程。

佐匹克隆(Zopiclon): 對腦中的GABA受體有高親和力,擁有催眠、抗焦慮和遺忘記憶的特性,療程同樣不適宜超過四星期。

唑吡呾(Zolpidem): 相對較少抗焦慮和肌肉鬆弛特性,療程也不應超過四週。

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如異丙嗪: 具有鎮靜神經作用,可能引致翌日的睏睡,不宜駕駛或操作機械。

水合氯醛(Chloral Hydrate): 曾被廣泛用作短期鎮靜劑,但潛在的致癌風險備受關注,因此使用較為有限。

是否真的需要安眠藥?

失眠症狀包括難以入睡、無法熟睡或早上過早醒來。若由年老、惡劣的睡眠環境、生活變化、醫療狀況或某些藥物引起,可嘗試改善睡眠習慣,如適量運動、均衡飲食、避免酒精和咖啡因。

若症狀持續超過四週,且影響日常生活,應尋求醫生協助找出病因。安眠藥的使用應謹慎,避免自行使用前要咨詢醫生建議。

安眠藥的常見副作用

安眠藥常使人產生藥物耐受性,導致依賴和成癮。常見副作用包括燒灼感、飲食改變、便秘、腹瀉、暈眩、翌日昏昏欲睡、口腔乾燥、頭痛等。患者應熟悉所用藥物,一旦發現副作用,應立即停藥並求助醫生。

其他緩解失眠的方法

除了藥物外,改善生活習慣也是重要的一環。台灣人普遍面臨高壓力,因此減輕壓力也是重要的失眠管理手段。運動、嗜好、飲食均衡等都是舒緩壓力的方法。當然,尋求專業協助也是必要的,特別是當失眠症狀影響到日常生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